读书
杨绛先生曾说:“用生活所感去读书,用读书所得去生活。”读书与生活相互滋养,知行合一。在当下这个用短视频和碎片化信息充斥的时代,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。即使读书,在挑选书籍时,大家也越来越瞄准实用性。好像不是那种读完之后立竿见影让自己有所改变的书,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。
那种沉下心来能够阅读一本书,就变得无比奢侈。但长时间不读书,内心会感到迷茫而空虚。三毛曾说:“读书多了,容颜自然改变。许多时候,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,不复记忆,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,在气质里、在谈吐里、在胸襟的无涯。
董宇辉曾说:“读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在关键时刻保持尊严。”20多年前,甘肃农村还很贫困,自然环境恶劣,看不到生活的希望。唯一能改变命运的就是读书,考上大学走出去,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拼命的读书,只为改命。当时流行一句话:“学生苦学,老师苦教,家长苦供。”每次在报道里看到燃灯校长张桂梅,我除了无比的敬佩之情,这让我想起那无数像张校长一样无私奉献的恩师们,他们只为托举,不求回报。
读书不是为了炫耀,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,更加有尊严的活着。在读书中,从容面对生活的不公。很喜欢村上春树的一句话:“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,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。”
我很喜欢读杨绛先生的作品。她的书就如她的人一样,从容而淡定,又不失幽默。她始终以书为伴,书籍给予杨绛先生信仰的支撑,让她从容面对岁月的重重刁难,从中获得自足和救赎。
读书潜移默化地重塑人的精神面貌。在下放干校期间,虽然条件艰苦,但她依然保持平易近人的态度。倾其所有帮助农民度过困难。她用阅读的方式打发着困苦的生活,她随身带着抄写的诗歌,有空就拿出来默默诵读。女儿和丈夫先后离她而去。面对命运的重击,她用阅读化解伤痛。她用回忆的方式写出了《我们仨》,以此纪念一家人的美好。即使年迈的她精力有限,但她依然用阅读、写作治愈受伤的心灵。
有人说,阅读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史。读书的意义就是有能力对抗人生的低谷。毛姆说:“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。”读书的目的不是记住,读过了记不住没关系。因为读书就和你吃饭喝水一样,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。那比如说水的作用是什么呢?是滋养我们的身体,每一滴水都是有价值的。
读书的作用是什么?是滋养我们的心灵。你每读的一本书,其实都汇聚成你的审美观,你的道德观、你的价值观,这才是对一个人至关重要的东西。